时间:2020-12-19 点击: 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连日来,中国足坛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改革,那就是关于各家俱乐部规范修改并使用中性名。根据足协主席陈戌源的讲话精神,中超各家俱乐部修改名称的时间底线是在明年联赛开始之前,一个也不许少。也许有人会问,为什么这项政策来得如此之快?足协全力推广此项改革到底有没有依据呢? 早在2015年,国务院颁布了《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》,在这其中就曾明确指出: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,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。然而,5年过去了,这项工作的进度依旧非常缓慢。这一下可急坏了某些人,上面要是怪罪下来,那可不是小事情啊!于是乎,就诞生了这样一条硬性规定:中国足协决定从明年职业联赛开始前,各职业俱乐部必须完成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工作。 其实,方案中的规定十分有弹性,操作起来也很有灵活性。“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,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。”原本的意思是:具备条件的可以改,不具备条件的,或许可以不改。那么,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,我们也不得而知。但是,5年之后,中超俱乐部除了大连人之外,却毫无动静。在这种大环境之下,足协方面也是失去了耐心,不管你有没有条件,必须得修改。殊不知,这种一刀切的办事方式,实际上会引发众多人的不适。 |